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林敏  钱琦  樊闯  金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84-85,8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1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符合标准的5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寰齿前间距、寰齿后间距、寰齿左右侧间距以及过伸过屈位片寰齿间隙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寰齿前间距与过伸过屈位片寰齿间隙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准确评估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类型及程度以及对临床的治疗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敏  张卫平  金善恩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52-1653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疑似小肝癌结节患者93例,分别进行CT平扫和Ⅲ期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对小肝癌结节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增强扫描原发性小肝癌结节诊断准确率为96.5%,明显高于普通扫描的74.1%(x2=19.222,P<0.05);CT增强扫描能够发现原发性小肝癌结节直径为更小的卫星灶(0.7 ±0.3)cm,明显小于普通扫描的(1.6±0.8)cm(t=9.971,P<0.05).结论 与CT平扫相比,增强扫描对原发性小肝癌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能发现更小的结节,为肝癌的及早发现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田曼曼  林敏  钱琦  姜黄维 《中国骨伤》2015,28(10):915-919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正常寰枢关节在多层螺旋CT中立位及旋转功能位的各种影像征象,为临床准确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量化标准。方法:对51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左右尽力旋转位扫描,观察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突侧块间隙(lateral atlanta-dental space,LADS),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BLADS)及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rotating angle of atlas on dentate,RAAD),分析比较各影像表现及解剖学特点。将51例正常志愿者分为年龄<45岁及年龄≥45岁两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VBLADS及RAAD的变化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1例正常志愿者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显示中立位寰枢外侧关节基本对称,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者40例,占78.4%.中立位齿突偏移角度范围为(3.22±0.89)°,尽力旋转位寰枢椎(atlanto-axial joint)外侧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相对旋转角度范围为(33.85±2.79)°。通过配对资料相关性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与VBLADS无相关性。<45岁及≥45岁尽力旋转位时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旋转功能位能清楚显示寰枢区的解剖结构及旋转功能,为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诊断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患者均经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先行X线片检查,再行常规胸部正位和侧位的CT平扫,观察和记录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分析X线片、CT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结果。结果 38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中,X线检出率为7.9%,CT检出率为68.4%,2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在各病例中显示出不同的性质和形态特征,包括肿块和结节性病灶12例,肺炎性实变9例,曲菌球7例,磨玻璃状阴影7例,淋巴结肿大6例。结论 CT诊断对提示和尽早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均进行CTPI及CTA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45例患者中CTPI异常者为36例,在CTPI各参数中,MTT阳性率最高,为100%,CBF次之,为72.2%,CBV最低,为27.8%;观察组的MTT、CBF差值的绝对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BV无差异(P〉0.05);且CTA异常者CTPI阳性率显著高于CTA正常者(P〈0.05)。结论:CTPI可早期反应脑灌注不足,CTA联合CTPI并对各参数进行分析可提高VBI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X受体β(LXRβ)在电针治疗慢性脑缺血炎性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将40只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激动剂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切开颈部皮肤后,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进行结扎。模型组、激动剂组和电针组大鼠均给予经典二血管闭塞(2-VO)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激动剂组大鼠造模成功后喂食LXRβ激动剂T0901317(1 mg/kg,每日1次,连续7 d),电针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给予电针治疗,持续1周。于术后2周从各组中分别选取1只大鼠采用快速断头取脑法进行模型病理性评估。各组大鼠于术后第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考察认知功能情况。水迷宫实验结束5 d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的病理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海马CA1区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海马CA1区LXRβ、核因子κB1(NF-κB1)P50及NF-κB1 P105蛋白表达。 结果各组大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的平台距离与爬上平台所需时间(F = 2.960、2.945,P = 0.045、0.046),在空间探索实验中第一次到达平台时间与穿越平台的次数间比较(F = 7.627、3.512,P = 0.001、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及激动剂组大鼠平台距离均减小[(1 136 ± 857)、(760 ± 629)、(699 ± 702)cm],爬上平台所需时间[(49 ± 41)、(36 ± 28)、(34 ± 33)s]及第一次到达平台时间[(38 ± 19)、(29 ± 25)、(24 ± 18)s]均缩短(P均<0.05),但在穿越平台的次数上仅电针组大鼠显著增多[(2.0 ± 1.4)vs.(3.9 ± 1.8),P<0.05]。HE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胞核染色加深,排列松散,细胞层数减少;电针组与激动剂组大鼠的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数量增多,细胞层数显著增多。各组大鼠海马CA1区脑组织IL-1β(F = 18.350,P < 0.001)、IL-6(F = 4.235,P = 0.018)和TNF-α(F = 4.190,P = 0.019)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IL-1β[(357 ± 38)、(278 ± 45)、(232 ± 54)ng/L]、IL-6[(287 ± 45)、(188 ± 54)、(213 ± 54)ng/L]和TNF-α[(383 ± 45)、(236 ± 54)、(251 ± 91)ng/L]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Western-blotting显示,各组大鼠海马CA1区脑组织LXRβ及NF-κB1 P50蛋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61、0.315,P=0.586、0.815)。而各组间NF-κB1 P105蛋白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0,P=0.023),且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及激动剂组的NF-κB P105蛋白表达显著减少[(4.0 ± 0.7)× 10-2、(2.8 ± 1.0)× 10-2、(2.7 ± 1.1)× 10-2,P均<0.05]。 结论LXRβ受体的激活在抑制慢性脑缺血过度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电针能起到抑制慢性脑缺血炎性损伤的作用,但电针不具备上调LXRβ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钱琦  林敏  姜黄维 《浙江医学》2011,33(2):273-275
业已证实,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 PCI)的主要病因[1],多层螺旋 CT(computed tomography) 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的形态学变化[2], 而随着螺旋CT设备的发展应用,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诊断血管病变越来越普遍.近年来研究发现,增强扫描的时相设计与对比剂注射速率匹配关系密切,并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笔者探讨16层螺旋CT作椎动脉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的不同速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